西昌市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方案
为贯彻落实《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“教联体”工作方案》等文件精神,全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,不断提升家校共育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,构建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,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,结合我市实际,制定如下方案。
一、工作目标
1.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,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了解和支持。
2.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,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,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。
3.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、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。
4.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,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,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。
二、工作措施
(一)搭建沟通桥梁
1.学校开放日
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,促进家校融合,每月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。根据各校实际,组织家长参与值班、大课间活动、陪同学生就餐等日常工作。
2.校长接待日
各学校设立校长接待日,引导家长参与建立及时反馈机制,制定问题整改清单,对于家长提出的问题建议,要做好详细记录。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,不能当场答复的三天内必须答复,争取让家长满意。
3.定期家访
各校根据实际情况,定期家访,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;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,有针对性地为家长教育孩子出招、支招;对家庭经济困难、学习困难、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分类建立档案,实行“一人一策、专人包靠、加强关爱”的措施,切实帮助学生走出困境。做好家访记录,保证家访效果。
4.家校沟通
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与所教班级家长建立常态化密切联系。通过电话、班级微信群等方式,确保家校之间沟通常态化。
5.家长会
定期召开家长会,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和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,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,家长会可以采用多种形式,如集中讲座、分班交流等,以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。
6.家长课堂
举办家长学校,邀请教育专家、优秀教师为家长授课,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。家长学校可以开设系列课程,如亲子沟通、习惯培养、学习方法指导等,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。
(二)共育成长之花
1.亲子活动
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,如亲子阅读、亲子运动会、亲子手工制作等,增进亲子关系,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团队合作精神。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中共同成长,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。
2.家长志愿者
邀请家长担任志愿者,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,如校园安全巡逻、图书管理、活动组织等。家长志愿者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,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,同时也能增强家长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。
3.家庭教育指导
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小组,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。家庭教育指导小组可以通过电话、网络、面对面等方式,为家长解答教育困惑,提供教育建议,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。
4.学生成长档案
建立学生成长档案,记录学生的学习、生活和成长历程。学生成长档案可以包括学生的成绩单、作品、奖状、照片等,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进步和不足,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。
(三)营造共育氛围
1.校园文化建设
加强校园文化建设,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。校园文化可以包括校训、校歌、校园环境等,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。同时,校园文化也可以向家长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,增强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。
2.家庭教育宣传
通过学校网站、微信公众号、宣传栏等渠道,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和成功案例,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。家庭教育宣传可以采用图文并茂、生动有趣的形式,吸引家长的关注和参与。
3.家校合作表彰
定期开展家校合作表彰活动,对在家校共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家长和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。家校合作表彰可以激励更多的家长和教师积极参与家校共育工作,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。
三、保障机制
(一)加强组织领导
学校成立工作专班,组建专业团队,制定家校共育实施工作方案、工作清单,确保各项措施落细、落地。
(二)强化责任担当
学校通过周例会、班主任会议、年级会,切实提高全员教师的思想认识,深刻认识开展“家校协同育人”活动的重要意义,要把“家校协同育人”工作的推进落实作为提升学校教育满意度的生动实践,学校定期研究,通报年级、班级家校共育活动情况,活动结果计入育人团队考核。
(三)建立奖惩机制
教导处、德育处依据实施方案,将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成效纳入到师德考核、绩效考核、班级考核之中,真正发挥激励机制,切实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。